1. 微生物基因編輯常用基因編輯技術
A. CRISPR-Cas系統(最主流)
- 工具組成: 
- Cas蛋白:常用Cas9(化膿鏈球菌)、Cas12a(更小,適合緊湊基因組)。 
- sgRNA:引導Cas蛋白靶向特定DNA序列。 
- 修復模板(HDR):用于精確插入或替換基因。 
- 優勢:高效、多靶點編輯、適用于多種微生物。 
- 適用微生物:細菌(大腸桿菌、枯草芽孢桿菌)、真菌(酵母、絲狀真菌)、古菌。 
B. 傳統同源重組(HR)
- 原理:通過同源臂介導的DNA重組實現基因替換或敲除。 
- 適用場景:CRISPR效率低的微生物(如某些乳酸菌)。 
- 關鍵步驟:構建含同源臂的線性DNA片段,電轉化或接合轉移。 
C. 其他工具
- Base Editing(堿基編輯):無需DSB,直接轉換C→T或A→G(如CRISPR-Cas9-脫氨酶融合蛋白)。 
- Prime Editing:更精準的插入、缺失和點突變。 
- 轉座子/噬菌體整合:適用于無高效編輯工具的微生物(如某些放線菌)。 
2. 微生物基因編輯實驗流程(以CRISPR-Cas9為例)
A. 設計階段
- 靶點選擇: 
- 使用工具(如CRISPRko)設計sgRNA,避免脫靶。 
- 目標序列要求:NGG PAM(Cas9)或TTTV PAM(Cas12a)。 
- 修復模板設計(如需敲入): 
- 同源臂長度:細菌(~500 bp),真菌(~1 kb)。 
B. 載體構建
- 表達系統: 
- 質粒載體:適合短期編輯(需抗性篩選)。 
- 染色體整合:穩定表達Cas9(如大腸桿菌BL21(DE3)-Cas9)。 
- 遞送方式: 
- 電轉化(細菌)、PEG介導(真菌)、接合轉移(難以轉化的菌種)。 
C. 編輯與篩選
- 轉化/轉染:將CRISPR組件導入微生物。 
- 篩選: 
- 抗性標記:如卡那m素(KanR)、氯m素(CmR)。 
- 表型篩選:熒光報告基因(GFP)、營養缺陷型補償(如leu2-)。 
- 驗證: 
- PCR+測序:確認目標編輯。 
- 功能驗證:如酶活檢測、生長曲線。 
3. 應用領域
A. 基礎研究
- 基因功能研究:必需基因敲除、啟動子替換。 
- 調控網絡解析:如細菌雙組分系統突變體構建。 
B. 工業生物技術
- 代謝工程: 
- 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、琥珀酸。 
- 酵母合成青h素、β-胡蘿卜素。 
- 酶改造:定向進化提高酶熱穩定性(如Taq DNA聚合酶)。 
C. 醫學應用
- 疫苗開發:減毒活疫苗(如刪除致病基因的結核分枝桿菌)。 
- 抗菌策略: 
- 編輯益生菌(如乳酸菌)遞送治療分子。 
- 噬菌體編輯靶向耐藥菌(如MRSA)。 
D. 環境修復
- 工程菌:降解污染物(如Pseudomonas編輯降解石油)。 
4. 挑戰與解決方案
A. 編輯效率低
- 優化方案: 
- 調整Cas蛋白表達量(避免毒性)。 
- 使用ssDNA修復模板(提高HDR效率)。 
B. 遞送困難
- 解決方案: 
- 原生質體轉化(真菌)。 
- 噬菌體包裹CRISPR組件(針對頑固細菌)。 
C. 脫靶效應
- 控制方法: 
- 高保真Cas變體(如Cas9-HF1)。 
- 全基因組測序驗證。 
5. 前沿技術
- 多基因編輯:同步敲除/敲入多個基因(如酵母基因組精簡計劃)。 
- 無痕編輯:通過FLP/FRT或Cre-loxP刪除篩選標記。 
- 體內編輯:口服CRISPR膠囊靶向腸道菌群(如治療苯b酮尿癥)。 
6. 實驗示例:大腸桿菌基因敲除
- 設計sgRNA:靶向lacZ基因(5'-GCTATGACCATGATTACGA-3' + NGG)。 
- 構建質粒:將sgRNA和Cas9克隆至pTarget載體。 
- 電轉化:導入大腸桿菌DH5α,涂布Amp平板。 
- 驗證: 
- 藍白斑篩選(lacZ-菌落為白色)。 
- PCR擴增靶區域并測序。 






